第 466 期營商之道 –歐洲塑料再生行業面對的挑戰

 Dr. Steve Wong 黃楚祺博士 28/10/2024

 

 

兩星期前參加德國 FUKUMA 塑料展覽,發現人流對比往年少了。有許多回收行業參展商紛紛表示業務情況非常差,需求減少,售價低至無利可圖,生產成本不斷上升,加上環保法規的嚴格管制,讓他們感到束手無策。

與幾位相識近 40 年的供應商朋友交流,他們表示生意前所未有的低迷。主要原因是東南亞和中國大量生產原材料,並將過剩的產能出口。過去,由於運費高昂,中國生產的原材料不具吸引力,但近幾個月運費從疫情期間每櫃高達兩萬美元,降至目前三千美元左右,市場充斥著各類普通塑料和工程塑料。

歐洲經濟除了受到俄烏戰爭及中東以色列與鄰國衝突的影響外,高能源成本,高勞動力成本和高利息均對各行各業造成衝擊。一般家庭在扣除生活必需品後,可支配的收入減少。企業和大眾對經濟前景失去信心,即使是有能力消費的市民,也不願意花錢;而無力消費的人則更難以花錢。此外,進口商品如家電日用品和服裝的比例增加,甚至汽車的進口比例也逐漸上升。歐洲的經濟下滑在一定程度上與低勞動力效率和低出生率有關。

最諷刺的是歐洲不斷推出不同的法規去完善環境健康和安全管理,但往往適得其反。認識一位比利時第二代回收商卡路連,經營聚乙烯和聚丙烯回收工廠,將廢料轉化為再生材料。然而,由於政府缺乏機制將「廢料」(end of life plastic)重新定義為二次或再生材料,這限制了下游廠商對再生材料的使用。下游工廠若未獲得使用「廢料」轉化再生材料的認證,就無法隨意使用。她在媒體上批評法規的矛盾,卻引來銀行對其工廠前景的關注,並有人建議她不要觸動某些持份者的利益。

對於品牌公司來說,他們在宣傳時強調使用再生材料,但實際上,由於新原材料價格低廉且質量更佳,他們往往以市場供應不足為由,無法達成再生材料使用目標。歐洲再生行業的複雜性導致大量回收企業倒閉,許多廢塑膠材料由於受到出口或當地回收限制,既不能隨便丟棄,也無法作為能源焚燒,最終無處可去。

Shopping Cart